首页
>政务公开>法定信息公开>规划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70685004267108D/2006-00001 成文日期: 2006-11-01
发布机构: 招远市政府办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招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浏览量:

字号: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任务目标

一、“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压奋进,赶超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绝大部分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全市经济实力跃上了新的台阶。初步预计到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197.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000元,是2000年的2.4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27亿元,是2000年的2.5倍。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百强县第59位,被授予“中国金都”和“中国粉丝之都”称号。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第一产业稳定发展,增加值达到11.8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近200家,加工能力80万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达到12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46亿元,利税6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3%和30%;优势产业培植力度加大,重点培育的黄金、食品等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3%。服务业繁荣发展,增加值达到57.1亿元,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1.6亿元,年均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为6.0∶65.1∶28.9。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5亿元,年均增长47%。累计实施总投资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84个,完成投资112亿元,有229个项目完工投产,子午胎、高档铜箔、金银深加工及多元素回收、高档按摩椅等一批生产性项目相继投产,一中新校、凤凰岭公园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相继投入使用。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9亿元,206高速招远段及连接线、大莱龙铁路招远段、玲珑橡胶热电、农村及城市电网改造等一批交通能源项目相继建成。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全市农村硬化公路实现“村村通”,供自来水村达到550个,完成了城子水库除险加固和一批拦河截潜、节水灌溉工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7.5万人,城市供气、供热、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东河两岸排污系统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金轴银线”和“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先后荣获“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8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7亿美元,引进内资80亿元,签订利用外资项目190多个。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05年进出口额达到5.98亿美元,年均增长26.5%,其中出口4.37亿美元,年均增长25%,年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0家。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9元,年均增长7.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8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职工达到64639人,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达到9.7万人。建立各类科研机构106家,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33项,科技投入累计达到3358万元,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称号。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土地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企业改制面达到了90%以上,人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始终把维护稳定工作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加强了对维护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清理整顿了矿业秩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在打击处置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活动、调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增强了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荣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和“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市”称号。

总之,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实力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之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我市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十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加压奋进,凝心聚力赶超发展,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必须始终走特色立市的发展路子,把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创造性开展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稳定中促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必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还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占的比重偏低;城市化水平不高,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等,这些问题必须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形势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发生许多重要变化。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形势的主流,世界经济和贸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跨国投资增长有望进一步加快,产业和技术转移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从国内环境看,国家仍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我市供给支撑能力看,“十五”时期,随着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结构将更趋合理,粮油生产形势较好;制造业发展规模扩大,培植了一批优势产业、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成为拉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坚力量;城镇居民收入逐年提高,农民收入扭转了多年来持续徘徊的局面,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另外,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在“十一五”期间,还将存在一些影响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并逐步演化。“入世”后,经济一体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对部分产业发展产生一些冲击。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业形势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人才制约日益突出,土地、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等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尖锐,这些将成为制约我市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

综合分析以上因素,我市在未来五到十年仍然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树立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和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赶超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和人才强市三大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建设“三个招远”的总目标,即壮大黄金招远、做强黄金以外的招远、建设更加全面协调的招远。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0名。

为实现上述任务,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1000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步: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40亿元,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步: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300亿元,实现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总量与结构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400亿元,人均达到71000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6亿元、260亿元、1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5%、15%和1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65∶3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5亿元,年均增长2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比“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达到4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5%,达到84亿元。

经济增长方式 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6%。万元GDP能耗降到0.66吨标煤、耗水降到77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8。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

对外开放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年均增长10%。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4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1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大力开展国内经济合作,五年累计引进国内投资90亿元。

和谐社会建设 到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8%。每年新增就业再就业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刑事案件发案率控制在总人口万分之二十五以内。科技人才发展到2.5万人,高中段教育比例达到95%以上,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岁以上。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最终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促进农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5年内建设高标准粮田10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5万亩,对全市60万亩耕地、30万亩果园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品、水产品、专用小麦及玉米、蔬菜、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面积40万亩,新建苹果园5万亩,更新改造苹果园10万亩。大力发展名优经济林和林产品加工。实施畜牧良种推广工程,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肉牛、羊、猪、鸡和水产品的规模化饲养。到201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5万吨,油料6万吨,蔬菜15万吨,果品30万吨,水产品3.5万吨,肉类5万吨。

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果品、蔬菜、粉丝、粮油、畜禽五大行业,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实施“十强”龙头企业建设工程。抓好农民专业合作中介组织建设,密切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之间的关系,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不断健全扩大农产品销售网络。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业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健全检验监测网络,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请国际标准化体系认证。到2010年建成设施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标准化优质花生生产基地15万亩、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30万亩。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金都农业信息网建设,筹建农业信息语音服务系统,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面推行“三电合一”信息进村入户模式,扩大农业科技信息的覆盖面。

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农村新风貌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投入,提高镇村卫生服务功能水平。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健全村民自治体系,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扩大基层民主。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村精神生活丰富、人与人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拦蓄、水土保持、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和节水灌溉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对金岭水库等13座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完成界河和大沽河流域内14条支流的治理。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着力解决粮食生产机械作业薄弱环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加大对农村自来水设施建设投入,力争到“十一五”末我市农村全部实现自来水供水。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到2010年新建大中型沼气池100座。建成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力争到2010年,全市95%以上的村都能完成农田水利、信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中小型基础设施配套,90%以上的农村主要街道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和净化。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乡村建设城镇化

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重点支持小城镇道路、给排水、环境整治、垃圾处理、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发展优势产业、培植龙头企业、为大企业配套、接纳城市产业转移和辐射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对人流、物流等的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创造条件向小城市发展。

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培育2-3个地域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性中心示范镇。继续抓好一般镇建设,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形成鲜明的发展特色,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从资金、项目、基础设施配套等入手,帮扶齐山镇、毕郭镇加快发展。到2010年,重点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争取达到1-2万人,一般镇4000人左右,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5万人左右。

第三章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统领,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壮大规模经济,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突出特色优势,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争创一批名牌产品,从整体上提高我市制造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建设八大工业园,膨胀壮大七大产品集群,加快培育30户骨干企业,形成50个名牌产品。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利税15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

(一)突出发展五大支柱产业

黄金生产及加工业 按照建设黄金强市的总目标,加快培育黄金探采、选冶与精炼、珠宝首饰加工、工业用黄金及销售等产业群。加大地质科研和探矿投入,有计划地拓展黄金采、选、冶的规模,打造黄金工业基地。大力发展黄金深加工和多元素综合回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利用黄金融资平台,发展黄金关联产业。到2010年实现黄金年产量110万两,首饰生产加工用金320万两,实现销售收入425亿元,利税60亿元。

轮胎制造业 实施产业集群、精益管理、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四大战略,做大做强轮胎制造业。全力抓好以全、半钢子午胎为主的轮胎制造,发展以钢丝帘线、钢圈、轮箍、轮辋、合成胶等为主的轮胎配套产品及其他橡胶制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争创世界名牌产品。到2010年形成1200万套半钢子午胎、400万套全钢子午胎、400万套斜交胎、50万套子午胎翻新的生产规模,轮胎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利税16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 紧紧跟踪国内外电子行业新技术发展方向,迅速壮大电子产品制造业规模。扩大超薄电解铜箔、覆铜板及金丝的生产规模,加紧组织新产品的科研攻关,建设电子材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IT产业,积极引进、开发、研制电子终端产品,建设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发生产其它类型的电子终端配套产品。到2010年,全市电子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利税12亿元。

机械制造业 加快汽车零部件加工业发展步伐,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和系统配套供货能力,争取一批企业成为整车生产配套厂家。规范发展矿山机械,膨胀壮大一批矿山机械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拓展产品应用领域,积极开发生产铁、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的选冶机械,逐步形成行业聚集的规模效应。努力发展其他机械产品,开发粉丝加工、橡胶加工机械设备。到2010年,机械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利税20亿元。

食品加工业 突出发展粉丝加工业,加强行业管理,大力宣传“龙口粉丝”知名品牌,做大一批粉丝加工龙头企业,争取到2010年形成年产30万吨的规模。做强果品加工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果蔬汁、果酒、果粉、果片、罐头等产品。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促进畜牧、水产、蔬菜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到2010年,食品工业加工能力达到13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利税13亿元。

在培育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同时,按照促进产业升级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其他传统产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使其迅速成长为新的产业支撑点。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开发中药新药制品、生物农药等高科技产品。有控制的发展石材加工业,利用尾矿渣、石粉等开发节能环保新型建材。积极发展轻纺业,以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为主,促进轻纺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国内外市场综合竞争能力。规范发展化工业,提高精细化工在整个化工行业所占的比重,逐步淘汰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和项目。

(二)建设八大重点工业园

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的要求,走“内外招商引项目,集聚发展搞承接”的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橡胶、招金、国大、中矿、金宝、康泰、食品和民营经济八大重点工业园,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提高工业集中度,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重点抓建设、抓环境、抓项目、抓投入,立足自身优势,围绕重点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在短期内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新兴工业园。到2010年,八大重点工业园实现销售收入272亿元,利税30.5亿元。

(三)扶持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和特色产品集群

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择优扶强,发展壮大一批能够适应国内外竞争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及具有创新能力、扩张潜力和增长动力的核心企业。多方面支持、引导、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技术等级,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到2010年,全市销售收入过300亿元的企业达到1个,过100亿元的企业1个,过10亿元的企业10个,过5亿元的企业16个。

发展优势特色产品集群。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培育发展市场占有率高的消费类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和具有竞争优势的高附加值产品,以及产业化基础好、具有较大关联度和带动效应的产品,提高骨干行业、重点产品上下游配套能力。大力发展“链条经济”,重点培育金银珠宝、轮胎、电子材料、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粉丝和针织绣品七大产品集群,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促进优势特色产品聚集膨胀,尽快形成一批产业链条长、配套半径小、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品集群。“十一五”期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山东省名牌产品17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3个。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既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社会服务等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也要加快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房地产等市场潜力大、知识技术密集的行业。到“十一五”末,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4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31%,比“十五”末提高2.1个百分点。

(一)繁荣发展传统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大力培育新的流通组织,加快发展城乡流通网络,建设辐射全市城乡的大型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店、便民店。在市区,规划建设好商业街、步行街,大力发展中小型超市,搞好开发区和新建小区的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在市区南、北分别建设一处大型综合性生活、生产资料市场。在城乡,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各类初级市场,建设有特色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夏甸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毕郭综合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齐山粮油批发市场、辛庄海产品批发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城区骨干商业企业为龙头,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建成规范的商品、农资超市100个以上。房地产业,按照“市场导向,总量控制,以销定建”的原则,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适度发展中高档住宅和商用楼。搞好房地产开发规划,强化规划的严肃性,规范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提高房地产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旅游业,充分体现“中国金都”特色,整合“山、海、金、泉”等旅游资源,高品位规划、开发,全力打造“以黄金旅游为龙头,温泉旅游为热点,森林生态和海滨度假旅游为亮点”的特色旅游格局。依托罗山独特的黄金资源和生态资源,开发、启动“黄金之旅”,提升生态旅游品位,把罗山建设成为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展现我市黄金工业的历史和文化的旅游胜地;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积极发展温泉和海滨度假旅游,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金都”温泉旅游度假区和海滨旅游度假区。到201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力争达到7亿元以上。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交通物流业,顺应流通方式变革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高效集散手段为依托,以大型配送系统、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大中型超市为主要形式,促进商品营销和流通的现代化。新建两个大型交通物流中心,以运输集团为龙头,建设交通物流交易中心;以辛庄火车站为依托,建设公路、铁路联运物流中心。在毕郭、齐山、张星、玲珑、金岭组建5个中小型货运站场。信息服务业,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先进技术加快现有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全力推进信息网络中心建设、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等工程建设。围绕政府行政管理、公共领域、企业等信息化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科技教育、农林水利、工商贸易等数据库,向社会提供服务。

(三)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全面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形成以专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辅的专业化、社会化队伍。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兴办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重点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公证、仲裁、法律咨询、项目评估等咨询服务,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继续发展其他服务业。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实施重点突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性能通讯与网络产品,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及软件产品。加快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特种纤维、膜材料及聚氨脂材料、冶金新材料和精细化工材料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加快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技术、自动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技术,不断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增强行业竞争力。到“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6%以上。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嫁接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抓好黄金、轮胎、电子、机械、食品等重点行业和金宝电子、橡胶集团、金翅岭金矿、康泰集团、针织集团等20家重点示范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走出一条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代表的设计数字化、以资源管理为代表的管理数字化、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装备制造数字化的路子,提高企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能力和配套加工能力。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合理开发金银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改善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适合我市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回采率、选矿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推广节能建筑,新建居住建筑全部按照国家节能标准设计和施工。继续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建设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实行中水回用,促进污水资源化,鼓励企业利用余热、尾气发电,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水、废渣和废气的综合利用率。

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推进废有色金属、包装废弃物、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电池、电子垃圾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及管理体系。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

加强土地资源开发管理。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建设项目用地公告制度,实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制度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到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370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849公顷,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5000公顷,土地利用率达到96%。

第四章 实施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和人才强市战略

一、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建设中等城市总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到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其中市区人口达到25万人,镇驻地人口5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预期达到55%以上。

(一)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增强城区辐射带动能力

按照建设“中国金都”城市品牌的总体要求,立足于以城市带动农村,把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优势产业聚集膨胀,完善和强化市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按照高起点、出精品的要求,搞好体现“金”字特色的城市形象设计和建设,突出城市生态品位、文化品位、艺术品位和建筑特色,使市区更具宜居性和观赏性。城市发展的方向是有控制地向北发展,向东完善,突出发展“金轴银线”(金轴-温泉路和天府路、银线-城东河),改造完善三大功能片区(老城综合服务区、产业新城区和西部风景游憩区)。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挖潜改造老城综合服务区,完善产业新城区,绿化西部风景区。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道路、供水、供电、供暖、通讯、燃气、排水、排污、信息宽带网等“九通一平”。加强辛庄沿海功能布局规划,大力引进外资对辛庄海滨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性开发。

(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调整布局,突出重点,提高质量,拓宽融投资渠道,注重投资效益,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搞好生活设施配套。完成胶东调水和市内南水北调二期工程;提高自来水净水厂处理能力,综合处理能力达到7万吨/日。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扩建,基本建成合理的城市排水、排污系统。扩建污水处理厂,完成单家河西侧、罗山河两侧污水主干管的敷设,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加快城东河以东区域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实现城东河以东、玲珑路以南区域集中供热。建设张画山天然气储备站至市区输气中、低压管网,“十一五”末罗山河以南区域全部实现集中供气。

加强市域交通能源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现有公路档次,加快龙青高速路招远段、旅游观光快速通道、东西快车道、南北快车道建设,将文三线同三高速栖霞出入口至招远市区段16公里拓宽改造为一级路,积极争取将黄招线、龙水线合并升级为省道,推进大莱龙铁路通车后的配套建设。加强城区道路建设,打通北、西外环,完成龙青路北段、埠后东路北段、天府路北段等道路建设。加强能源建设,扩大现有热电生产规模,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加强电网建设,新建变电站1所、线路9条,升压改造变电站1座。

(三)完善城乡规划和管理,建立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

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进一步理顺关系,将城市管理的重心向街道下移,加快形成统一领导、强化基层、各司其职、规范管理的城市管理格局。完善城市管理法规,加大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力度。强化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升市容观瞻水平。建立市政、绿化、环卫等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城市物业管理和社区自治组织,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和监督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城乡统筹的户籍管理制度,以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并稳定居住就业为目标,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居民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登记制度。 

二、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推进生产、贸易和资本的国际化,提高我市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

优化开放环境。不断增强政府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和运用政策手段的能力,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实现由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招商向服务优势、环境优势招商转变。提高办事效率,强化亲商意识,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加快培养一批适应经济国际化需要的专门人才。

扩大利用外资。认真研究制定新形势下招商引资的政策,把工作重点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领域,进一步扩大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商业、外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改进招商引资策略,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全球范围的招商引资网络。进一步加大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力争引进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和大公司。积极探索收购兼并、投资基金、项目融资、证券化融资等利用外资新方式。重视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间接利用外资形式。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建设国际市场营销体系,巩固现有的中心市场,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加强出口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快出口产品的商标和品牌培育,增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注重发挥大型企业的龙头作用,重点培育扶持年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企业。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高技术、关键技术装备和相对短缺的资源性商品的进口。

加强国内经济合作。进一步发挥区位、资源、劳动力和投资环境优势,以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地区为重点,推动我市企业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建立完善全市引进内资工作网络体系,加强国内经济合作信息平台建设,为促进国内经济合作提供服务。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一)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加强科技开发和研究。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技术,大力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开发设计、工艺装备革新,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推广。“十一五”期间,实施各类科技发展计划400项,其中星火计划25项;申报、鉴定推广科技成果300项,申请专利1200项;建立8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2.5万人,高层次人才队伍达到2600人。

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树立“大科技”观念,打破体制和隶属关系限制,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的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以及政府间合作模式和运作机制,促进联动与协作。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理顺体制,实现科技资源优势集成和共享。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重点支持自我发展、机制完善、对行业科技进步贡献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支持企业进入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研究行列。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能力,加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使之成为企业自主研发和承接、转化科技成果的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突出行业技术中心作用,扶持和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多渠道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扶持力度,政府资金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私营科技企业、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和重点高技术产品项目;确立企业投入的主体地位,运用经济和政策手段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一般企业科研经费达到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大中型企业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以创建教育强市为目标,积极推动“三教”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基础、职业和成人教育。加强教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重点抓好金晖学校、丽湖学校建设。坚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到2010年,高中段教育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持与普通高中相当的办学规模。积极开展各类成人教育,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坚持积极超前原则,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应用等课题的研究。构建交互、适时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实施“校园一卡通”和“家校互联”工程,大力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名优“网校”建设,建成若干有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区。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学前教育以不断提高保教质量为中心,积极探索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义务教育以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为核心,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功夫;普通高中教育以提高高考成绩为着力点,为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更多的人才;职业成人教育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

(三)加强人才培养开发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努力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加快形成人才新优势。到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左右,高层次人才达到2000人,高级技工以上人员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施“万名技工培训工程”,围绕全市重点培育的黄金、轮胎等五大支柱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到“十一五”末,培训技术工人3-5万人。加快培养信息、金融、外贸、法律、高科技产业和现代管理急需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企业家队伍。有计划地选派一批人才到国外学习培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开放式人才市场,重点引进技术带头人、高新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型人才,建立各类人才数据库。 

落实和完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竞争、激励、评价、分配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励基金,对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全面推行公务员公开招聘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为年轻优秀人才的成长、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领导人才队伍。

(四)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大力繁荣城乡文化,积极发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大众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繁荣文艺创作,精心组织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在城区居民区集中地建成3-4个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到2010年,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7%以上。

高质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多层次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功能,积极推进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医护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医疗条件,重点抓好市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努力解决群众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巩固和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到“十一五”末,农民参合率达到85%以上。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坚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育龄妇女统计信息综合数据库,搞好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生育政策和管理服务的衔接工作。“十一五”期间,年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0‰和3‰以内,出生缺陷发生率降到5‰以下。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继续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培养竞技体育人才,重点发展农村体育和社区体育。加快体育事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体育设施和体育场所的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水平。加快面向社会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新建20个全民健身乐园和路段,完成体育中心及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每年向上输送各类体育人才60人以上。

大力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紧急救援体系,提高国民经济的应急保障能力和快速动员能力。健全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体制,加强交通战备、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发展档案、侨务、统战、史志、青年、民兵、预备役和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

第五章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体制转轨

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农村改革和改善经济运行的服务环境为重点,着力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一、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

深化公用事业和垄断行业改革。改革现行管理方式,政府部门由直接管理企事业单位转变为宏观管理、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对城市公交、供热、电力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行业,扩大市场准入范围,积极吸引外资或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垄断,加快市场化进程。力争到“十一五”末,公用事业和垄断行业基本上完成改革目标。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对缺少竞争优势的传统工业和零售、商贸等企业,采取面向社会(包括内部职工)整体转让的形式进行改制。落实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完善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服务、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五个体系,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融资难、人才缺乏和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以民营工业园为依托,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向工业园集中,促进民营经济集聚发展。

二、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以分类为基础,以机制转换为重点,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改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及其它相关制度,逐步建立起政事职责分开、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建立起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三、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市(县)镇两级财政体制、公共卫生体制和村级综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整合事业站所,精简机构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市(县)为主”的办学体制,落实市(县)级政府为主的投入和管理责任,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解决好结构性超编和部分学科师资力量短缺问题;市(县)镇两级财政改革,主要是对经济条件较好、中等和比较困难的镇,合理划分各级收入范围、支出责任和财力分配结构,理顺市(县)镇两级财政分配关系,提高市(县)镇两级财政保障能力;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主要是强化社会公共卫生职能,实施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村级综合改革,主要是改革村级经费管理方式,压缩村级工作人员;制定化解镇村债权债务办法,完善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和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制度以及涉农收费和价格制度。

四、推进其他配套改革

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收支范围,深化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创新预算管理方式。健全地方税收体系,理顺分税体制,改善财政收入的级次结构。强化出口退税配套改革措施,增强出口退税支付能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向服务、调控、监督的转变。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抓好政府提速工程,进一步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收费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坚持政务公开,扩大公开内容,改进公开方式,畅通公开渠道,切实增强透明度。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防止权力滥用,杜绝执法随意性。

第六章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健康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平安城市和文明城市,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建设生态城市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努力改善环境状况,减缓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使城区和重点保护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到2010年达到国家生态城市标准。

进一步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加大结构性污染治理力度,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继续抓好锅炉烟尘、饭店油烟、噪声污染治理。加快配套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2座、转运站6座,建设新的生活垃圾处理场1处,确保医疗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得到集中有效处置。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加大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杜绝污水、垃圾进入,确保各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统一规划、调度和配置水资源,控制用水需求,防止水源衰减。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大力推进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工作,提高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和环境管理水平。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制订对流动污染源的管理办法和经济政策,在公共交通车辆中推广使用环保型汽车,建立汽车尾气检验网络,对汽车尾气不合格的在用车,强制安装净化装置,到2010年,所有机动车辆实现环保化。

继续推动生态林业建设与矿山保护。着力搞好山区绿化和裸露山体治理、沿海防护林堵口加宽、道路绿化美化、河滩造林、西山风景区绿化等工程。到2010年,完成造林面积1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提高森林防火预警能力,探索森林防火工作新机制,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1‰。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好废弃矿山的复垦复绿和综合利用工作,建立比较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检测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矿山地质灾害检测预警预报网络。

二、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城市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和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重视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决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清理非法社团组织,取缔邪教。强化社会防范,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城乡基层单位,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构筑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团伙和侵犯公民权益的恶势力、刑事犯罪与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为改革开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继续加强矿业秩序整顿,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新的山体开采,严格查处无证探矿、采矿行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十一五”期间,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十万人死亡率等指标居国内先进水平。

三、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文明城市

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广泛开展“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公民”活动,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广科普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坚决抵制各种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现象。

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打造一批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和公民道德建设品牌。推进“青少年志愿者”和“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军警民共建为龙头,带动厂校共建、工农共建等各种形式的共建活动,不断拓宽共建领域,扩大共建成果,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优势。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建立健全公开、监督、高效的工作机制。

四、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促进城乡统筹就业体系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互联互通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完善劳动预备制度,通过强化就业培训、放宽政策等措施,最大限度地确保有就业要求和愿望的农民就业。“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健全再就业援助(创业培训)制度,深入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充分落实好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充分就业。优先安排好特殊困难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强就业调控力度,健全失业预警机制,免费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依法将养老保险覆盖到法规规定的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巩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大额医疗救助制度,继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将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强化失业保险功能,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积极实施工伤、生育保险。完善社保资金的征收和发放办法,提高基金征缴率。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和保值增值机制,确保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以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标,建立完善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类企业参保职工人数达到75000人以上,各项基金收缴额达到2.85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参保总数在15700人以内,收缴各项基金1.9亿元;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人数达到25万人以上。

大力发展社会救助事业。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社会慈善等社会保障事业。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建设老年福利设施的步伐。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社会救济力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城乡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机制。鼓励社会互助和对各种公益事业的赞助,发展慈善事业。重视扶贫工作,关心支持困难镇村的发展。进一步贯彻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改善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构建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着力引导投资方向,对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集中力量抓推进,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对农林水利、科教文卫、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重点公共服务项目,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投入。围绕重点培育的五大支柱产业和七个产品集群发展,重点在土地、信贷、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对列入市级重点扶持的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在土地出让、建设规费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立项审批、投资核准等方面进行优先支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良种培育、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加大政策性资金争取、地方资金配套和贴息。

完善规划体系和实施机制。要切实加强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纲要的衔接,使总体规划目标任务通过各分规划的实施得到落实。市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时,提出分年度落实《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市各部门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也要根据《纲要》和各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按照各自职能分工,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把《纲要》的相关任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

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强化经济杠杆的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围绕“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合理配置财政性资金、国有土地和存量国有资产等公共资源,对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引导、带动和平衡作用。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规范财政支出,集中财力履行政府职能。大力培植地方税源,加强税收征管,发挥税收杠杆对产业发展的调节、导向作用。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特别注意判断经济走势,强化对增长速度、就业水平、物价指数、人民生活等重要指标的预警预测。建立健全规划评估修订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分析和报告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查。“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由市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加强规划宣传。《纲要》一经批准,及时向社会公布。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使“十一五”发展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如果需要下载附件,请扫描左侧二维码,在手机上打开本页面后进行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