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防御灾害性台风、暴雨、洪涝、山洪等自然灾害,规范防汛抗灾程序,并积极开展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更好地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做好街道防汛减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
(2)经过批准的国家、省、市、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和《招远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3)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1.3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乡村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泉山街道办事处辖区内。
1.5预案审批及修订
(1)街道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由招远市人民政府审批后执行。
(2)预案有效期一般为1-2年,每隔1-2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将及时修订。
2.基本情况
2.1自然情况
1、泉山街道地处北纬37°21′11″,东经120°24′27″,位于招远市区东南部,东依开发区、大秦家街道办事处,西接罗峰办事处,北靠梦之办事处、开发区,南与齐山镇接壤,总面积23.76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2020年底,居民5158户 15748人。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为典型丘陵地貌。境内的界河贯穿街道南北,经张星镇、辛庄镇流入渤海。
2.2经济社会情况
泉山街道共有19个行政村,下设二个区,全街道1.57万人,0.87万亩耕地。
2.3各类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1)溪河洪水
山丘区山高坡陡,溪河较多,山洪汇流快,持续降雨或短时强降雨汇集成地表径流,导致溪沟水位爆涨,无数条山沟、溪流汇集的洪水来势凶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下游,往往几个小时成灾受损。
(2)蓄水工程溃决
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突然溃决垮塌,蓄水大量涌出,形成洪水,因其流量大、流速快,有时会诱发泥石流、滑坡,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滑坡
土体、岩块或斜坡上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发生整体滑动形成滑坡。滑坡发生时,会使山体、植被和建筑物失去原有的面貌,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泥石流
山区沟谷中暴雨汇集形成洪水、挟带大量泥沙、石块、尾矿成为泥石流。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来势迅猛、动量大特点,并兼有滑坡和洪水破坏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滑坡和洪水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甚至掩埋掉部分住户或整个村庄,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4山洪灾害防御现状及存在问题
(1)非工程措施现状
主要包括防灾知识宣传、建立健全以镇山洪灾害预警分中心为核心的预警、检测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村级预警终端、雨量遥测系统、重点工程实时监测、监控系统、监测通信等;制定和完善镇、村以及中、小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加强责任制,实施24小时防控值班,及时掌握重要水文、气象和工程运行信息,完善防灾管理、搬迁避让、救灾措施等,极大地提高应对突发性山洪灾害的处置能力。
(2)工程措施现状
经过多年的综合规划治理,筑堤建闸,兴修水库,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的治水方针,已初步形成了蓄、泄、排、挡为一体的防洪体系。泉山街道办事处共有水库3座,其中小一型1座,小二型2座,塘坝20座,目前已对3座水库进行了加固;大小河流6条.
(3)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虽然先后对小型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但是主要水利基础设施均建于上世纪50-80年代,建设年代久,建设标准低, 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部分河道未经治理,经多年运行,受雨水冲刷,河堤残缺不全,遇暴雨季节极易泛滥成灾。而且人口增长快,过度开发土地,侵占水面、河道、乱采砂石、沿河乱倒垃圾,导致河溪淤积抬高,泄洪受阻,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部分河道堤防标准不高或无防洪工程,遇洪水不能有效调控。
3.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在河谷口、沟口、河滩两岸、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同时充分考虑防治区域内的工矿企业、人口集中地区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布局情况。
根据山洪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险程度,将山洪灾害危险区二级,同时属于重要经济社会区和山洪灾害高易发区的区域为山洪灾害一级危险区;同时属于重要经济社会区和山洪灾害中易发区的区域为山洪灾害二级危险区。
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避灾场所。安全区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较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3.2“两区”的基本情况(1)危险区
孙家疃、王家疃、张石埠、焦格庄、南坞党、北坞党、小曹家、南关东、北关东、东关、马庄河、闫家庄、范家疃、李家台子、等14个村,属低山丘陵区河谷两侧或水库塘坝的下游为山洪灾害Ⅰ级危险区。区内地形陡峭,河谷冲刷强烈,是境内界河流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该区域水系发达,水库、塘坝众多,河谷平坦地带往往有村庄分布,一有暴雨,容易引发山洪或泥石流灾害,冲毁村庄、塘坝,造成巨大损失。
(2)安全区
郭家庄子、李家庄子、汤前、汤后、吴家咀等5个村,地势平坦,受山洪威胁较少。
4.组织指挥体系
4.1组织指挥机构
泉山街道办事处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主任任指挥,分管副主任任副指挥,成员由工作区、水利、国土、民政、公安、卫生等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详见附表1)。指挥部下设信息、监测、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和2个应急抢险队
4.2职责和分工
4.2.1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副指挥主要职责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指挥全面主持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副指挥协助指挥工作,指挥不在岗时,履行指挥职责。具体职责是:
①组织制定本地区防御山洪的规章和制度,做好宣传和思想动员工作,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防御山洪的意识。
②组织开展本辖区防御山洪的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建设,不断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组织有关部门制订本辖区防御山洪灾害预案,并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
③根据汛情,及时做出防御山洪灾害工作部署,组织指挥当地群众参加抢险,贯彻执行上级调度命令。
④山洪灾害发生时,要立即组织各方面力量迅速开展转移、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安排好群众生活,尽快恢复生产,保持社会稳定。
4.2.2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主要职责
在指挥、副指挥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具体工作是:
①负责编制和完善本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并抓好落实。
②收集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及时上报发布预警信息,督促各村定期进行水库、塘坝、堤防等险工险段进行监测巡查。及时掌握辖区山洪险情动态信息。
③调集抢险物资器材,并组织上报辖区山洪灾害相关信息。
④组织协调各村群众安全转移,安置灾民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4.2.3防汛抗旱指挥部各工作组主要职责
①信息组:负责对市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气象、水文、国土等部门汛前各种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掌握雨水情、水库等信息及各村预警员反馈的灾害迹象,及时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②监测组:负责辖区内雨水情监测工作,水库、塘坝、堤防等的险情巡查,及时报告有关信息,如遇紧急情况可直接报告市级防汛抗旱指挥部。
③调度组:负责做好山洪灾害抢险,人、财、物的调度工作,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照有关程序并通过各种方式发布报警信号。
④转移组:按照市防指的命令及预报通知,组织群众按预定的安全转移路线转移。必要时可强制其转移,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并负责转移后群众、财产的清点和保护。
⑤保障组:按照市防指的命令及预报通知,负责抢险物资、设备供应及后勤保障等工作,负责维护灾区社会秩序。
⑥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5.监测
5.1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根据历史降雨与山洪灾害记录,结合区域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经分析确定受山洪灾害威胁区域发布预警信号和预备转移信号的临界雨量值,根据有记录的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溪河水位情况,经分析确定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水情临界值。
5.2信息获取
从市防指获取水雨情信息及预警信息。从气象、国土部门获取气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根据村群测群防途径获取第一手险情及灾情信息。
6.预警
6.1预警内容
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塘坝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根据降雨量大小进行分级,发布不同的山洪等级预报。具体等级见下表:
预警标准及降雨量划分表
警报等级 | 6小时以内 | 12小时以内 | 24小时以内 | 警报标志 |
三级警报 | ≥50mm | ≥75mm | ≥100mm | 黄色 |
二级警报 | ≥100mm | ≥135mm | ≥180mm | 橙色 |
一级警报 | ≥120mm | ≥150mm | ≥200mm | 红色 |
6.2预警条件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接到市级防汛指挥部的通知或镇内监测站点所监测到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及时向各村发布暴雨预警信息。
(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
(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4)当水库、塘坝、河堤发生溃决重大险情征兆,向村民发出报警信号。
6.3预警发布流程
(1)接到市防指发布预警信息,按照流程,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和无线广播向山洪灾害威胁区域村庄发布预警信息。按照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一般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塘坝、河堤溃决等),接到村、组人员告警信息,一方面向上级防汛指挥部报告,同时直接向受威胁区域发布预警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紧急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3) 做好常规预警和群测群防预警两种方式的结合。
6.4预警反馈
当预警信息发布后,接受预警信息的负责人必须尽快反馈,确保预警信息被村民接收并准确理解。
6.5预警信号
三级警报为暴雨预报:可能发生山洪灾害,进入防灾状态。
二级警报为警戒雨量:无线语音广播,慢速连续鸣锣—准备转移。
一级警报为危险雨量:无线语音广播,铜锣急速敲击2分钟,停一分钟,循环敲击,手摇报警器拉响,急促鸣哨—立即转移。
7.转移安置
7.1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有组织的集体转移为主;转移路线、转移地点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转移责任人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
7.2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将转移信号、转移路线、转移地点、转移责任人等有关信息传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转移地点等。
7.3汛期经常检查转移路线、转移地点,如有异常及时修订或改变路线。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转移时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两侧方向转移,而不能沿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滑动方向转移。
7.4明确转移安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分散两种转移安置方式,安置区内要为灾民提供住宿、食品、饮水、交通、卫生等方面便利,以利于安置人员安全、正常生活和便于指挥为原则。安置方式可采取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帐篷等。
7.5转移安置过程中出现交通、通讯中断等特殊情况时,各村组应各自为战、不等不靠,及时采取防灾避灾措施。村干部分头入户通知易发灾害点村民,尤其是夜间可能发生相关灾害时,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借助扩音器、哨子等设备引导转移人员到转移安置地点。在制定的转移路线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应选择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到就近较高地点。
7.6转移工作采取街道、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确保无一人掉队。
8.抢险救灾
8.1抢险救灾准备
(1) 普及山洪灾害防御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2)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3) 做好抢险物资储备,包括救助装备、物资和资金准备等。
(4) 做好抢险队伍准备。
8.2抢险、救灾
(1)发生险情,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报告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2)对可能造成新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3)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4)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5)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食品、衣物、药品等,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
(6)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9.保障措施
9.1宣传教育
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广播、宣传单、宣传栏、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
(1)制作《泉山街道办事处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内容包括防御灾害名称、各级负责人、避险地点、避险路线、联系电话等,逐一发放到山洪灾害威胁区住户。
(2)制作宣传栏,公布当地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组织机构,山洪灾害防御示意图,并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
(3)在山洪灾害危险点树立警示牌,做到危险区群众家喻户晓。
9.2汛前检查
汛前,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9.3演练
组织区域内人员开展实战演练,组织山洪危险区内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转移安置方案。
附件1
泉山街道办事处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表
名 称 | 姓 名 | 现任职务(职称) | 防汛主要任务 |
指 挥 | 王 洋 | 主 任 | 组织发动 |
刘晓鹏 | 工委副书记 | 组织实施 | |
温朝阳 | 工委委员、副主任 | ||
李豪杰 | 纪工委书记、监察室主任 | ||
姜立波 | 副主任 | ||
张秋萍 | 副主任 | ||
于健 | 工委委员、武装部长 | ||
刘好梅 | 副主任 | ||
栾慧敏 | 工委委员 党群服务中心主任 | ||
徐承国 | 派出所所长 | 治安保卫 | |
孙进忠 | 人大工作室副主任 | 组积抢险 | |
路香训 | 副科级干部 | 组积协调 | |
曲绍军 | 经济服务办副主任、经济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 后勤保障 | |
臧玲义 | 应急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 组积安全检查 | |
郭兆英 | 综合行政执法办副主任、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 组织防汛实施 | |
刘桂祥 | 综合治理中心主任 | 组织防汛实施 | |
成 员 | 王正芳 | 农工站站长 | 组织防汛实施 |
吕少红 | 民政办主任 | 组织救灾 | |
秦德武 | 水利站站长 | 检查工程 | |
办公室主任 | 冯晓伟 | 办公室副主任 | 防汛日常事务 |
报汛及服务 | 王峰 | 科员 | 防汛信息服务 |
徐生莲 | 高级工程师 | 报汛及服务 |